「コラム」カテゴリーアーカイブ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2)「湖北省 广东商人生产的宜红」

湖北省 广东商人生产的宜红

说实话,日本人对湖北省不是很了解。所以,知道这里有茶田,以前曾生产过大量茶叶并出口至国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然而,据记载,日本政府曾在明治8年(1875年)为了调查红茶的生产情况,以及在明治20年(1887年)为了研修制茶法,向武汉及周边的茶叶产地派遣过研修人员。从这一事实依稀可知,当时的湖北省是生产出口茶叶的一大据点。

以此为线索,本期我到访了红茶产地宜都。当代中国的交通真是越来越方便。从汉口到宜昌,坐两个小时火车,再从宜昌坐1个小时汽车就可以到达宜都。而在20年前,今天这3个小时的路程,却需要坐汽车走上8个小时。那么,在茶叶出口繁盛的150年前,到底是通过什么运输手段,又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

为何从广东至遥远的湖北?

据说在19世纪20年代,有一位名叫钧大福的广东商人来到现在湖北省宜都山中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他判断这里的茶叶适合生产红茶,于是教给少数民族制作红茶的方法。并将生产的茶叶经由宜昌、汉口运至广东,又从广东出口到欧洲。那么,钧大福为何特意从广东千里迢迢来到湖北生产宜红呢?

从宜都市汽车客运中心站乘车来到长江边。此次,我到访的宜红茶业就位于长江和其支流清江的汇合处。在水运作为主要运输手段的时代,不难理解在此建造茶工厂的缘由。尽管现在会在交通更加方便的地方修建新工厂,但古时候应该是有河的地方才有茶。

五峰是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茶田存在的古代茶叶圣地。据说制茶的是山中的少数民族。到了19世纪20年代,清朝限定只有广东一地可以开展对外贸易。然而,实际上,恰克图(清代中俄边境重镇,原属中国——译者注)已经作为北方的窗口开港,推动了面向俄罗斯的茶叶出口。想要通过海路将茶叶出口到欧洲的广东商人,一定是觉得仅仅出口经由河口运来的福建茶叶还不够,有必要压制其他茶叶。并且,压制的茶叶还必须是红茶,于是,就将一直以来生产的绿茶改制成红茶。

被作为调配茶的原料

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1861年汉口对外开放,宜红的产量也在19世纪80年代迎来了鼎盛期。然而,那之后,和其他的中国红茶一样,受到廉价的印度和斯里兰卡茶叶的冲击,宜红走向衰退,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国营宜都茶厂继承了宜红的生产。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也是以广州为中心开始了对外出口。我采访了当时在广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的一位女士。她对我说:“宜红虽然是欧洲人比较喜欢的红茶品种,但30年前,它仅仅是和其他茶叶,比如从云南移栽到广东的茶树叶进行调配的原料。所以,可以说宜红这一品牌已经从历史上消失了。”的确,宜红相比其它中国红茶略带苦涩。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宜都茶厂进入21世纪后实现了民营化,更名为宜红茶业。以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形式,摸索重振宜红品牌。该厂副总经理章艳珍说:“今后,我们还将拓展国内市场。原本产量的90%以上都是出口,现在有20~30%面向国内市场,认知度正在提升。”

茶工厂附近的实验茶园

红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调配茶。而一般的中国红茶是不调配的。现在,即便从中国出口时不加调配,运到欧洲市场后也会和其他茶叶混合,生产出符合当地人口味的红茶。由此一来,红茶很难确立自己的品牌,所以,今天开拓新的国内市场,制作中国人喜欢的红茶成为课题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2期 翻译:钱海澎)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1)「江西省也有武夷山?」

江西省也有武夷山?

我们都知道“茶叶的发源地是中国”,但如果问道“红茶的发源地是哪里”,不知为何得到的答案却是印度等。似乎中国与红茶相距甚远、毫无关联。这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就没有中国人饮红茶的印象。然而,最近在中国掀起的红茶热,特别是随着以福建产金骏眉为代表的高价红茶的出现,让红茶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普通民众开始关注起中国红茶。

通过经营红茶的中国朋友的介绍,我有机会到访中国各地的茶叶产地。让我大为吃惊的是,红茶产地竟然有18处之多,我想借此机会向喜欢或不喜欢红茶的人们,介绍中国的红茶产地,以及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生存现状。另外, 最近我不断在中国各地听到我从15年前就开始使用的“茶旅”一词,感觉有形成新产业化的趋势。

江西省的武夷山

在以茶乡闻名的福建省,有一座被列入世界遗产的风光明媚的旅游胜地——武夷山。这里也是被称作岩茶的乌龙茶等茶叶的著名产地。实际上,据说全世界红茶的发源地就是武夷山的桐木村。现在,这里是自然保护区,一般人禁止入内,于是我只能忍痛割爱。

一位福州友人得知情况后建议我:“那就去江西吧!那里也有武夷山!”我不明就里,心想反正也有红茶,就跟随他驱车从武夷山出发奔向江西。中国如今已被高速公路网所覆盖,即便从山区出发,走高速很快就进入江西境内。沿途有几个隧道,最长6公里。我不由得想,古人到底是怎么翻山越岭来到这里的呢?

我们的车沿着河岸行走驶入大自然的怀抱。周围没有住家,水流清澈,密树成林。这里虽然是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级的自然资源,但完全看不到游客的身影。虽然我不能相信江西省也有武夷山,但仔细一想,日本的富士山也不只是在静冈县能看到,从山梨县也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道理。

万里茶路第一站 河口镇

途中忽然出现了名为“河帮茶厂”的茶叶工厂。到底为何会在这里建厂?并且生产的并非福建盛产的乌龙茶而是红茶?此外,地名桐木关也让人联想到福建的桐木村。

笔者现在对“万里茶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一条将在福建、湖南、湖北生产的茶叶经由蒙古、西伯利亚,千里迢迢运送到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国际商贸路线。河帮茶厂的存在,印证了福建生产的茶叶先被运至这里(古人要肩挑茶叶翻山越岭令我很惊叹),再由数百名制茶师傅进行加工,之后,经由万里茶路或广东出口至欧洲的历史。顺便解释一下,“河帮”指的是汇集在这附近的中心城市河口(位于现在的上饶市铅山县)的制茶师傅们。

河口的繁荣有深厚的历史背景。1757年,清朝的乾隆帝敕令只有广东一地可以和欧洲开展国际贸易。导致福建武夷山产茶叶的贸易通道——福州和厦门等地的沿岸港口被封锁,只好将茶叶先集中到江西河口,因为这里既是通往广东的捷径,也连接着“万里茶路”。

从流经河口的信江一路到珠江,便来到广东。而走汉口方向又可通往“万里茶路”。并且,这里和上海周边的水路也相连,所以,河口实际上占据了可以将茶叶分别运往三地的绝佳地理位置。只可惜其繁荣终止于鸦片战争。自从福州、厦门和上海开通港口之后,河口便优势尽失。其昔日繁华成为了一场百年遗梦。

复苏的河帮茶厂

河口的现状

如今,河口古镇依然沿河健在,但遗憾的是,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由于欠缺保护,正在日益衰败。仔细看,房屋的地下是相通的,有些地方可以直通河道,用于运输茶叶,让人联想到往昔场景。只是,河边的港口已经了无踪影,只看到洗衣妇女。

当“万里茶路”的历史意义开始在中国各地广为传播的时候,河口似乎也在一点点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古镇中的老建筑被重新装修后开了茶庄,被人们视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如前所述,通过提升红茶的价值,振兴红茶贸易,一场重新关注河口历史意义的行动悄然兴起。

对于在河口加工的红茶,其出口对象国英国等地也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听说,甚至有大学学者直接到访当地搜集相关资料。

想必今后,这里凭借茶叶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新产的红茶,将会在文化旅游产业结出累累硕果。毕竟250年前的红茶究竟是怎样的味道和芳香已无人知晓。

萧条的河口古镇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1期 翻译:钱海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