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コラム」カテゴリーアーカイブ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12)「开荒者们生产的海南红茶」

开荒者们生产的海南红茶

海南岛被誉为中国的夏威夷。我原本以为来到这座岛上应该满目都是海,没想到此次停留的3天全都是在山里。因为海南岛上也有茶田,而且生产红茶。本期就为您介绍有些许陌生感的海南红茶。

 

五里路有机茶园的室外茶会

农垦茶厂的今昔
据说海南岛的制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在山中生产茶叶。有关海南红茶的历史,和上期的英德红茶一样,都是响应新中国成立后的创汇号召,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成为红茶出口基地,开始启动生产的。并且,担当生产任务的是农垦。所谓农垦,相当于日本古时的士兵屯田制度。战争结束后,士兵们被分配到边疆各地,平时进行农业开垦,战时作为士兵上战场。听说当时也有兵团被派到海南岛,并扎根山中。

中国土产畜产海南茶业进出口公司陈世登总经理

从海南省省会海口驱车上高速进山。最近,海南岛也修建了高速铁路,交通越来越方便,但主要是沿海修建,进山仍需要很长时间。今天尚且如此,可想70年前农垦开山的精神是多么了不起!我们最先到访的国营乌石农场岭头茶厂(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1957年修建的早期茶工厂。据该厂现在的负责人介绍:“我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的,这里是XX师团,那边是XX师团。”

 

 

我在岭头茶厂了解了海南岛生产红茶的历史。农垦开始后,为了统一出口标准,提高了红茶的生产要求。于是,除了原有的小叶种外,从云南引进了大叶种,还从福建引进了福鼎大白等品种,正式启动红茶生产。岭头茶厂是1960年前后建成的海南最早的茶厂之一。

 

这家茶厂从很早就开始采用CTC制茶法,通过批量生产为出口做出了贡献,且生产持续到90年代中期。气候条件优越的海南岛,几乎可以全年无休地生产茶叶。并且开始生产具有独特风味的叶型红茶。如将甜味突出的云南大叶种和香气浓郁的海南小叶种混合等。据介绍,1993年海南岛有50家茶厂,其中的37家和农垦相关。由此可知,农垦对于茶叶生产的贡献度有多高。然而,90年代中期出口完全停止,茶工厂进行了改组,现在的定位是归属于农场。

接下来走访的白沙茶厂和岭头茶厂的发展历史几乎相同,现在不是因红茶,而是因“白沙绿茶”而闻名。该地区据称受数万年前降落的陨石影响,水质非常好,所以生产出的绿茶口感极佳。好像海南岛出产的绿茶50%以上都是在此生产的。

据负责人介绍,“我们必须要摆脱以往的国营、农垦体制,谋求效率、提高生产率,这样才能在和其他省市的竞争中胜出。所以,转变工人们的意识非常重要。我们这里重视制茶的业绩,所以有的员工工资比管理层还要高。”从他的介绍中,我感受到现在正是茶叶生产的巨大变革期。

修建于50多年前的五指山茶厂

海南茶业的支柱企业五指山茶厂保留着创业当年的旧工厂。其建筑略带西洋风格,外形很漂亮。里面的设备很陈旧,与茶叶生产相比,我更希望这里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或博物馆被保存下来。距离海口不远的南海茶厂原本也是发挥核心作用的茶厂之一,但如今几乎完成了使命,其创业时期的工厂旧址已经被重建为观光茶园,谋求新的发展。只是到今天仍然有来自日本茶商的订单,还在延续着本行。

 

业界新动向
清早,我参观了白沙镇的有机茶园。五里路茶业从一大早开始,就有许多采茶人在采摘茶叶。这附近是黎族聚居区,很早就开始茶业经营,后来获得了有机认证,尝试开辟新市场,让人耳目一新。他们从10年前着手改良土地,7年前开始种植茶树,近几年才开始生产。但据说已经在欧洲等全世界20多个国家获得了有机认证。

我们还到访了名为五指山椰仙的真正位于大自然中的茶田。大约15年前,开荒者们划着竹筏到达当时还没有修路的山中,一点点开始拓荒,真是了不起!我在茶园里看到了树龄超过100岁的老茶树,用有机栽培的茶叶生产的红茶,散发出一股清香的味道。我预感,独具特色,重视品质的海南红茶未来将从这里诞生。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第12期 翻译:钱海澎。鸣谢: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对本文也有贡献。)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11)「浓缩中国近代史的英德红茶」

浓缩中国近代史的英德红茶

从民国时代开始生产

提到广东省的广州,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曾在清朝,因在对外贸易领域一时独领风骚而成为首屈一指的贸易基地,许多茶叶从这里出口至海外,使中国茶声名远播。然而,广东省除了茶叶贸易繁荣,实际上还是知名的茶叶产地。距广州150公里外的英德所盛产的英德红茶,是享誉欧洲的名茶,并且其发展脉络和中国现代史紧密相连,探究起来颇有趣味。

 

 

纵观英德红茶的历史,从民国时代开始就已使用小叶种开始生产,上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英德农场,从云南引进了大叶种,并从福建引进了名为水仙的茶叶品种,开始兴建茶园。59年成立了茶叶试验场(即现在的茶叶研究所),60年开始出口,成为创汇的重要物资。广东省能在此设立茶叶研究所,并且延续至今,可见英德的重要意义。

 

此后,英德红茶获得英国皇室的高度认可,70年代被出口到全世界60个国家。并且,从那时起就引进了CTC制茶法所需要的机器。在位于茶叶研究所近旁的旧国营工厂——红旗茶厂的墙壁上,至今仍保留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原样呈现着当时的生产环境,特别是高高的天井,仿佛让人看到当年茶叶生产热火朝天的景象,印象深刻。

红旗茶厂高高的天井

只不过到了90年代,出口竞争力逐渐消失,英德红茶一时间在市场上难觅踪影。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香港,英国人像在讲述传说一样感叹:“英德红茶那可是极品啊!”正当我已经死心以为喝不上英德红茶之时,2010年后的某一天,我在广州吃早茶的时候,竟然发现了“英红9号”的名字。这一品牌现在是广东英德举全现县之力宣传,正在成为中国名牌的红茶品牌。补充说明一下,它是1961年研究所使用云南大叶种开发研制出的品种(当时的名称是英茶17号),如今经历岁月变迁,“英红9号”成功面向国内市场东山再起。

与新中国发展史紧密相连

其实,有关英德的传说远不止这些。此次,我得知了有关它的另一段有趣的历史。原本英德当地居住着许多客家人。因为在历史上有很多客家人移居台湾从事茶叶生产的先例,所以客家在茶叶生产中的作用引起了我的关注。有关客家与茶叶的历史,我一定会另找机会详细调查。

据说新中国成立后,在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视为右派的干部被下放到英德农场,从事农业劳动。当时,恰好是红茶生产如火如荼之际,这些人想必成为了宝贵的劳动力。现在,从广州市内走高速,仅需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英德,但从其位于四面环山的峡谷地带来看,无疑是个相当偏僻的所在。据说,昔日运送茶叶的卡车从这里出发要1天时间才能达到广州。

69年前后,因文化大革命而被下放的知识青年们曾在这里生产茶叶,所以这里成了一座知青茶厂。前面提到的红旗茶厂也是在此时被更名为红旗的,这让我依稀觉得这间工厂里残留着文革的气息,望着陈旧的制茶机器,仿佛其轰鸣声响彻天井,述说着茶叶生产的往事。

在我品味着英德红茶的香气时,忽见眼前的锦旗上写有“英德华侨茶厂”的字样。这显示了因79年爆发中越战争,大批越南华侨不得已回国,部分人来到此茶厂被收留的历史。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眼前浮现出从越南归来的工人们制茶的忙碌身影。这么说来,难怪这附近的建筑,使用的多是在越南河内常见的独特浅米色。英德红茶的发展脉络中浓缩了新中国的多段历史。

从太空归来的种子在成长

而我对英德也有新发现。今年神舟11号载人航天飞船载着英红9号的种子飞上了太空。返回后发现,这些种子中有四粒发芽成活了。其茶叶形状为圆形,和普通茶叶不同,到底还是受到太空环境的影响。我很想品尝用这种茶叶生产的新型英红9号红茶,相信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在积庆里红茶谷品味英红

此次,我还有幸到访了位于郊外、风景如画的积庆里红茶谷。这里的茶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尽管当天小雨霏霏,但借着此情此景泡上一壶上等红茶,更为茶园美景锦上添花。据介绍,附近还有温泉等休闲设施,从选址在广东这一“地利”条件来看,今后这里很可能成为极具人气的观光地。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第11期 翻译:钱海澎。鸣谢: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对本文也有贡献。)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10)「祁门红茶为何举世闻名」

祁门红茶为何举世闻名

吸引国际知名茶商关注

不知是何人所评,有世界三大红茶之说。尽管业界对此有不同声音,但姑且认同三大红茶为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锡兰红茶和中国安徽省的祁门红茶。但有趣的是,即便是红茶爱好者,也有人虽能理解印度和斯里兰卡红茶榜上有名,却不解为何中国的红茶会入选。这让我感到,并非全世界都认可红茶的发源地是中国。

 

然而,都说中国红茶始于福建的正山小种,缘何祁门红茶举世闻名?我倒是听说过,祁门红茶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上荣获金奖而名声大振,但看过连载的读者会发现,实际上在此次世博会上,中国的很多红茶品种均获得了奖项,祁红在这当中并无特殊之处。

据说,祁红的生产技术是在1875年从福建传入安徽的,从那时起,安徽开始由生产绿茶转而生产红茶。关于祁红是如何在当地生产出来的有各种传说,这让祁红本身拥有了一份神秘感。并且,仅仅在过了40年的1915年,祁红便蜚声世博会,欧美的订单随之如雪片般飞来,其高雅的香气征服了饮用者的心,这真是相当了不起!到了20世纪20年代,祁门当地已经有140多户茶农,由此可见祁红的飞速发展。

 

据说全球知名的红茶厂商川宁(英式红茶代表品牌)从1912年开始,每年都会采购祁红,这让祁红在世博会开幕前,就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红茶品牌。我还听说另外一个全球知名茶叶制造商立顿的中国总部就位于安徽省合肥,最近将迁至黄山。无疑正是有了这些大企业的认可,祁红的名字才能享誉全球。

1932年,致力于中国茶业的现代化,被业界尊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赴任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场长,也促进了祁红的发展。吴觉农是推进茶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先驱,曾为了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而积极将制茶工具引入位于深山中的祁门。同时,建立了茶农自产自销的茶叶产销体制,去除了中间商,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或许是因为茶叶产量的提升,带动了祁红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祁红也曾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品牌,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这让人联想到,改革开放伊始,75岁的邓小平曾访问祁门,对祁红大加赞赏。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围绕香港问题和英国进行交涉时,还将祁红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位80年代为了求得祁红而到访祁门的日本人曾这样感叹:“那是一种散发着沁人心脾果香的红茶,当时的价格比现在便宜很多,但质量上乘。如今,已经买不到那么优质的红茶了。”

 

以确保并提升品质为使命

6月下旬,我第一次到访祁门。先是乘坐高铁到达名胜黄山。从黄山驱车60公里即到达祁门。这是一座海拔600米的县城,由于连日降雨,我们预定访问的工厂周边的河流急速涨水,导致工厂险些被倒灌。结果,位于山间的茶田附近的道路都被泥水淹没,我们很遗憾地没能参观成。据当地人讲:“最近的恶劣天气非常异常,对茶叶生产影响巨大。”

祁门近郊的茶田

上世纪90年代,国营祁门茶厂被迫停业。虽然之后进行了改组,但仍没能阻止闭门之势。2005年祁门茶厂终于倒闭,工厂中的设备被卖给了浙江省祥源集团。虽然祁红茶业还在运营,但旧工厂已经解体,人才并没有全部留下。或许只有依靠巨额投资,才能让祁红东山在起吧。

不过,走入茶工场的试饮室,特别用人工采摘茶叶制作的顶级祁红的香气,让我判断这是红茶之旅迄今为止邂逅的最高品质。那一刻,我感叹:祁红果然名不虚传!此次,专程为我们担当向导的闵宣文先生今年已经85岁,他1958年进入祁门茶厂工作,将50年的青春奉献给了祁红,被认定为祁红传承人。现在担任该企业的顾问,负责指导制茶。他的技术和实力,让我看到了祁红的未来。

祁红传承人闵宣文(右)

如今,祁红产量的70%都被出口至欧洲等地,恰好赶上了红茶热,国内需求迅速提升。对于名牌产品,已经可以看到“茶叶价格越高越好”这一趋势,尽管宛若泡沫经济到来,但确保并提升红茶品质,不正是中国红茶的代表——祁红的使命所在吗?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第10期 翻译:钱海澎。鸣谢: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对本文也有贡献。)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9)「杭州十大名茶中的唯一红茶——九曲红梅」

杭州十大名茶中的唯一红茶——九曲红梅

如果在茶界提及浙江杭州,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中国绿茶的代表品牌——龙井茶。此外,杭州市郊培育的绿茶径山茶虽不被人们所熟知,但滋味鲜爽,据称还是静冈茶的同茶种。浙江省无疑是绿茶的一大产地,但不知您是否了解杭州名茶中还有唯一的红茶——九曲红梅。所以,浙江的十大名茶也被称为“九绿一红”(实际上在绍兴附近也产出越红红茶,但产量极低)。

双灵村的茶园

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

茶叶多因产地得名,有人认为九曲红梅中的九曲是源于武夷山地区的九曲溪。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在因战乱从福建逃亡至杭州市郊的农民中,有擅制红茶的茶农,于是红茶传入杭州。随后,人们因地制宜对其加以改良,培育出了美味的红茶。

可以肯定,九曲红梅的制茶工艺是从福建传来的,其品质也有口皆碑。1915年,在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九曲红梅和其他中国红茶一起获得大奖,1929年,在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包括九曲红梅在内的杭州红茶又获得了金奖。我们此次访问了九曲红梅的原产地——西湖区双浦镇双灵村,村中设有博物馆,展示着当时的新闻报道,获奖情况可以从中得到证实。20世纪30年代,九曲红梅已经成为可以和中国绿茶的代表——龙井茶相比肩的著名红茶,其价格也水涨船高。

 

然而,1937年日寇侵华,茶园荒芜,生产一度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九曲红梅进入了恢复重振期,受政策扶持,产量开始上升。但60年代以后,实施了所谓的“红改绿”方针,由生产队组织生产龙井茶,于是,随着龙井茶的名气大振,红茶产量逐渐减少。

我们采访了双灵村村民贾炳校,他的祖上三代都种植红茶。他介绍说:“1982年我服兵役的时候,故乡的农田被分配到各家各户,转为个体经营。然而那时,红茶的价格极其低廉,利润微薄。”据说,当时红茶在市场上已经失去竞争力,价格低至1斤仅为0.5元。贾先生也开始从事其他职业,把茶叶种植当作了副业。

 

龙井茶在当时已经涨到了相当高的价格,茶农竞相转为种植绿茶。此时迎来了市场经济时期。如今,持续种植红茶的茶农屈指可数。九曲红梅销声匿迹,尽管在2000年注册了商标,但依然鲜为人知,几近湮没。

2008年,金骏眉等福建红茶掀起热潮,顷刻之间红茶生产复苏,茶农们纷纷开始种植红茶。然而,除了仅有的六七家农户,大部分技术传承中断的茶农已经无法种植出正宗的九曲红梅。

推进生产机械化 发展茶园观光

据说,九曲红梅的特点在于,采用传统工艺产出的茶叶“外形弯曲紧细如鱼钩”。因为“放入了布袋里发酵、揉捻”,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形状,茶农的技艺令人惊叹。这种制作工艺和铁观音茶以及台湾的乌龙茶相似。这一地区也仿佛让人感受到福建的气息。贾先生说自己曾在福建服兵役,有机会参观当地的茶叶生产现场,他在红茶制作中也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制茶工具

可是现在,手工制作的茶叶是极其稀少的。机械化进程加快,不再采用将茶叶装入布袋的制作工艺。贾先生的茶园里虽然摆放着从安徽农村买来的木制制茶工具,但他笑称“这些只是用来收藏的古董”,实际上并未投入使用。

双灵村如今多种植市场热销品种龙井43,但部分斜坡上还残留着几十年前的茶树。如果想制造品质优良的红茶,大叶种的茶树更为适合,为此,贾先生曾经去了浙江省和江西省交界处海拔1000米的山中,买回了作为原料的茶叶。

 

双灵村的人口数仅为700余人,是一个静谧的山村,距中国旅游胜地之一的杭州市市内只有15公里左右,目前,这里正在和其他地区一样计划发展茶园观光产业。再过一年时间,当地也许会成为美丽的旅游景区,不再像现在这样寂静。对当地村民而言,对红茶种植而言,这到底是否有益,让我陷入深思。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第9期 翻译:张家悦)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8)「福建人生产的遵义红茶 」

福建人生产的遵义红茶

贵州省遵义,因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时期,在此举行过重要的遵义会议而闻名。我曾数次被邀请去遵义,但总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此番算是勉强成行。在贵州省出产的茶叶中,有都匀毛尖这一名茶,这种茶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绿茶,那么,在其基础上生产的红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在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茶田栽种红茶

我们一行到达遵义机场后,立即乘车前往湄潭县。此时正值四月末,贵州茶叶博览会在此举行。如今,全国各地都会定期举办茶博会,所以并没有什么稀罕,但贵州省近年来在旅游和茶叶领域投入巨大,举行了非常盛大的开幕式,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销售人员热情地向来宾推销着茶叶。

 

在茶博会上推销茶叶

原来在湄潭县的郊外,遍布着广阔的茶田,其规模之大,从其名称小茶海、中国茶海中可见一斑。当我们实际到达中国茶海时发现,环顾四周,目之所及都是茶田,让人惊叹不已。据相关人员介绍,这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茶田,总面积4万亩。近10年来,贵州省的茶田总面积急剧增长至原来的7倍,放眼全中国,已经可以和云南省比肩。这里既是茶田,也是观光地,可以说体现了贵州的发展方向。

一望无际的中国茶海

当地原本一直生产绿茶,似乎从近年开始才转向红茶。其实,贵州原本就有红茶。其诞生时间和云南的滇红同期,1939年开始试产,理由是日军的侵略。当时,该地被认定适合栽种红茶,于是开始种植茶树,开设试验场。该连载第四期介绍的当年受国民政府派遣,风华正茂的中国茶叶专家张天福先生,便见证了这一历史。据此次同行的张夫人回忆:“当时,这里的路非常难走,一行人骑马加步行,花了将近1个月才抵达山区。”顺便告知读者朋友,张先生已于6月4日仙逝,享年108岁(茶寿),在此为其祈愿冥福。

 

张先生创建的中央试验茶场遗址至今仍保留在山上,附近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茶田在其笼罩之下。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国茶叶故乡的云贵高原。我很佩服张先生的选址眼光。茶场遗址几乎保存完好,在红砖建筑中,展示了很多早期的珍贵的制茶工具,仿佛今天仍在生产红茶,弥漫着茶叶的香气,很值得一看。

 

 

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生产出一种叫做湄红的叶状红茶,58年引进CTC制茶法(把茶叶碾成碎末,揉卷制成极小颗粒状的制茶法)后,将之称为黔红。并从云南和福建引进了大叶茶种,60年代以后,开始批量生产并出口。然而,80年代以后,由于竞争力减弱,产量下降,该地区的茶叶生产几乎都转为绿茶,即所谓的“红改绿”政策。由此,人们才判断中国人爱饮绿茶,而非红茶。

此次茶博会上,有一种不太常见的红茶——遵义红。我走访了最早生产这种红茶的茶工厂,没想到经营者——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叶文盛竟然是福建人。他着眼于贵州比福建的发展前景更好,于2003年开始投资,带来福建产的茶种,除了CTC制茶法,还使用福建的技术生产红茶,确立了遵义红这一崭新品牌。虽然贵州和福建的土壤气候条件有所不同,但他的目标是生产融合贵州湄红和福建特色的独特红茶。琦福苑茶业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由福建人继承了在福建大展拳脚的张天福先生思想的制茶企业。

 

提供资金每个人都可以当茶园主

还有一个让我关注的企业就是兰馨茶业。他们经营着上述名为小茶海的广阔茶田。其规模之大,走上一圈需要花费30多分钟。兰馨茶业的经营理念让同行叹为观止:“不卖茶叶卖茶田。”也就是有意者提供资金,便可尝试成为小茶园的主人。茶园主可以获赠茶园生产的茶叶,有需要的话,还可以享受购茶折扣,并吃住在茶田。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投资成为了单株茶树的主人,茶田中随处可见出资人的名牌。经营者的巧妙战略就是,先让客人了解这里的红茶(也有绿茶),积累粉丝,然后通过口口相传扩大影响力。

兰馨茶业的总经理蒙永红女士在笔者看来,就是一个性格强势的女企业家,和任何人都能成为朋友,能够听取朋友的任何想法,其诚意让人惊叹。蒙女士广阔的人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在茶博会上,来找她的客户不计其数。支撑贵州茶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不正是像她一样充满热情的人才吗。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第8期 翻译:钱海澎。鸣谢: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对本文也有贡献。)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7)「茶壶商人饮用的宜兴红茶 」

茶壶商人饮用的宜兴红茶

用自家生产的茶壶冲泡红茶的艺人

很久以前,曾有朋友带我去过北京销售茶壶的店铺。店里那闻名遐迩的产自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一字排开,特意从地方来到北京销售茶壶的商人们,在此推销着各具特色的茶壶。

然而,吸引我目光的却是他们用紫砂壶冲泡的茶叶。江苏宜兴附近,有盛产碧螺春的苏州和盛产龙井的杭州,本应多饮绿茶,然而,从紫砂壶中倒出的茶汤似乎是红色。询问之后我得知,这是“当地产的红茶”,试饮了一口,那美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请求“把这红茶卖给我吧”,却被对方果断拒绝称:“您是在开玩笑吧,我们卖的可是茶壶。”这到底是什么茶呢,我兴致勃勃地赶往宜兴一探究竟。

主饮红茶的宜兴人

其实,我第一次去宜兴是1986年去上海留学期间,至今已经时隔30多年了。此次是从杭州出发,由于两地间通高铁,仅用了40分钟就到了。这让我以为宜兴应该是个很发达的城市,然而和其他地方相比,不得不说这里的发展速度有点儿缓慢。不过,或许正是因为发展缓慢,才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使宜兴成为在上海和杭州等大城市光环笼罩下的稀有地域。

我所谓的稀有不仅仅指环境。通过一位当地人的介绍,我们采访到他的母亲,老人家告诉我们:“我小的时候,家里人就开始喝红茶了”,这让我感到很意外。这就意味着,宜兴人至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饮用红茶了。而中国人一般都是喝绿茶的,江浙一带以饮用红茶为主的地方恐怕只有宜兴一处,这是何故呢?

 

劳烦这位母亲带路,我们去了附近的茶田。茶田在村里,周边和3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那里的茶工厂,如今也成为了个人的公司,规模不大,或许是当天下过雨的缘故,负责人带我们看茶叶的时候介绍说:“今天红茶和绿茶各做一半。”这让我有点儿匪夷所思,因为通常做完绿茶才做红茶,没听说过二者同时进行的。

岭下茶厂的采茶风景

宜兴红茶的历史

宜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产红茶的呢?翻阅历史可以得知,早在清代,福建的制茶技术就已经经由浙江被传到了宜兴。上世纪40年代,宜兴成为了江苏最大的茶叶产地,50年代,宜兴红茶曾作为偿还苏联贷款的物资。这里的红茶被称为苏红,不用说是取江苏的简称,但我闪念之间觉得,这也许是取苏联之意的苏红。

 

顺便说一下,最近随着宜兴红茶在中国的认知度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误以为“宜红”是宜兴红茶。而正如我在连载第二期中介绍的那样,宜红是湖北宜都的红茶。近年来,为了避免混淆,宜兴红茶除了被称作苏红外,也开始使用“宜兴红”的说法。可见茶叶一出名,名字也可以多样化。

自上世纪60年代引入了CTC制茶法(把茶叶碾成碎末,揉卷制成极小颗粒状的制茶法)以后,宜兴红成为主要用于出口的茶叶。只是,之后国家政策有变,很多茶厂到了90年代就停产了。代之登场的是名为竹海金茗的新品牌。这是90年代,岭下茶厂从福建引进了适合生产红茶的茶种,吸取了苏州碧螺春的优点而研发出的新红茶。此类型的红茶先是被茶壶商人大量饮用,后逐渐扩展到普通消费者中。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疑问:“为何只有宜兴饮红茶?”,我觉得去了宜兴就会恍然大悟。城中所到之处都是制作茶壶的作坊和销售茶壶的店铺。经引导走入其中一间,看到茶壶艺人们正在使用自己的茶壶冲泡茶叶,而那茶叶正是红茶。

据称,其理由是用紫砂壶冲泡出的红茶会格外美味,并且中国茶界素有“养壶”之雅趣,即茶壶越用越有光泽。而宜兴红与紫砂壶正好相得益彰。由此,我总算搞懂了为什么茶壶商人多饮红茶了。不过,不管这里有多么美味的红茶,比起茶叶之城的称呼,似乎还是茶壶之城、紫砂之城的说法更为贴切。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第7期 翻译:钱海澎。鸣谢: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对本文也有贡献。)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6)「深山中的“滇红”故乡—云南凤庆」

深山中的“滇红”故乡—云南凤庆

要说日本人最喜欢饮用哪一种中国红茶,想必应该是云南的滇红。清甜中透着浓郁的香气,让人不由得想去探究这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经过怎样的生产过程制作出来的。为了见证滇红的诞生,我走访了云南省的凤庆。

 

从昆明驱车需要8小时以上

如今,中国各地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云南也不例外,连极其偏僻的地方都在修建公路。然而,凤庆所在的临沧市,据说是云南省16个行政区(包括8个地级市和8个自治州)中,仅有的两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地区之一。从昆明到大理附近的祥云尚有高速公路,而从祥云再往凤庆走就是山路了。所以,从昆明出发到达凤庆需要驱车八九个小时。

不过,凤庆县城比我预想的要发达,新区内道路整洁,极具现代气息。相对而言,老城区道路大多狭窄。如今,城中还有许多从国营工厂改制为民营企业的滇红集团的用地(工厂已于2012年迁移到郊外),由此可以看出凤庆因滇红而繁荣。在这些建筑物中,有一座历史展览馆,门前立着冯绍裘的铜像。

 

滇红之父冯绍裘雕塑

我在上一期介绍安化红茶的时候提到过,冯绍裘是安化茶厂的工场长。1938年(据安化博物馆记载是1936年),他千里迢迢从安化到此山中来传授红茶的制作方法,因此被誉为“滇红之父”。据说他来凤庆的时候,路途险峻,尽管到大理还有公路可走,但那之后就进入山路(有一段路需要骑马),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当时的凤庆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秘境。

 

据展览馆中的史料记载,凤庆自古就有茶树,但直到清末,顺宁知事、满族人琦璘从勐库运来100万株茶苗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茶树栽培。而中茶公司派遣到凤庆的冯绍裘发现了在这片优质的土壤和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培育出来的大叶种茶叶后,当即判断适合生产红茶。于是,39年,政府下令顺宁实验茶厂开始生产红茶,并经由香港出口。

 

与众不同的发展过程

云南开始生产红茶,实际上是响应国家号召。原本云南从清朝开始就以盛产普洱茶而闻名,为何此时政府会转而生产红茶呢?

据说是因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了武汉等内陆地区,中国当局推测茶叶作为能够换取外汇的珍贵物资恐将面临生产危机。所以,滇红的发展过程和我们之前认识到的那些红茶略有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顺宁实验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凤庆茶厂,并将其生产的红茶称之为滇红。当时,滇红也受到苏联的关注,苏联专家曾相继到凤庆考察,57年,滇红在伦敦市场受到好评,开始被公认为国际品牌。据说即便在文革期间,滇红也没有中断生产,并且出口国外。然而,生产红茶并非为了给中国人饮用,这只是用来赚取外汇的手段。到了80年代,CTC制茶法(把茶叶碾成碎末,揉卷制成极小颗粒状的制茶法)被采用,自此红茶产量剧增。

近年来的红茶热,促使商家开始生产适合中国人饮用的红茶,滇红现已成为中国红茶的代表品牌。据说用采自茶树发源地云南的古茶树叶子制作而成的红茶、由云南盛产的适合制作红茶的大叶种茶叶制作而成的红茶,以及混合了我们熟悉的小叶种茶叶制作而成的中国红等红茶品种均广受欢迎。

树龄3200年的茶树:锦绣茶祖

年轻商家面临的挑战

从县城驱车沿山路行驶30分钟左右,就能看到海拔超过2000米的大寺乡茶田。这里视野开阔,环境优良。正值清明节小长假,茶田周围鞭炮轰鸣,原来田间散落着几座坟墓,逝者家属正在扫墓。

创立于2008年的云南凤宁茶业有限公司就位于这里。有几个20多岁的年轻员工正生龙活虎地忙碌着。总经理是35岁的张贵景。他创业时年仅26岁,其发展速度可谓惊人。张经理与周边100余户茶农合作收购生茶,在当地制茶。十多年前,附近修建了用于水力发电的水库,随之开始修路,张贵景抓住这一契机发展茶业,让一直以来完全封闭的该地区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正因为这里交通不便,才能保持着优良的土质,且直到今天,仍能培育出优良的茶叶。

凤宁茶业除了不断改善茶叶品质,还致力于提升品牌影响力,正在向构建全国销售网的目标成功迈进。如今,该茶业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茶叶博览会,推销茶叶的同时,还找到了销售代理店。目前,其代理店已经超过200家。4月初,笔者到访凤庆时正值春茶季,亲眼见到全国各地的代理商络绎不绝地来此挑选新茶。

从凤宁茶业再驱车1个多小时到山里,会发现一株拥有3200年树龄的高大茶树。它的周围,还有几株树龄超过1000年的茶树。据张经理介绍,用树龄超过1000年的茶树树叶生产的普洱茶,因借了古茶树之名而备受赞誉,实际上制作红茶也很美味。听罢此言,我不由得萌生试饮一杯的念头。

新采摘的茶叶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第6期 , 翻译:钱海澎。鸣谢: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对本文也有贡献。)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5)「梦幻的安化红茶」

梦幻的安化红茶

本期我走访的是湖南省益阳市。大约五年前,当我看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卖的黑茶(砖茶)太过便宜时,曾为了解开这个谜题走访过这座拥有砖茶生产厂的城市。

安化第一茶厂带有历史感的西大门

日本的红茶爱好者也震惊了

益阳市安化县过去曾以能采摘优质茶叶而闻名于世。然而,这里生产的砖茶在乌鲁木齐一个才卖10~15元,非常便宜,这点儿收益恐怕连运费都付不起吧。我抱着这样的疑问来到安化,为我揭开谜底的是益阳市茶叶局局长。从益阳市设有茶叶局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益阳现在也是茶叶的一大产地。

局长用极其简明的话语跟我解释:“在新疆、内蒙古卖的茶叶叫边境茶,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我们生产这些低价茶叶时中央政府给予了补贴,所以,这些茶叶并不是为了赚钱的。”而与边境茶不同,一般大家喝的黑茶,是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湖南对其进行了大力宣传之后,才逐渐在中国成为知名品牌的。

在益阳的茶庄里,我找到了红茶。它被放置在架子的角落里,完全被隐没在黑茶之中,我无意中买了一些带回东京。在东京,我给红茶爱好者们品尝之后,收到的评价是“很好喝,与之前喝过的中国红茶略有不同。”甚至还有茶商对我说:“我们打算采购一些安化红茶,希望你能帮忙介绍介绍。”说实在的,听到这话我自己都感到意外。据说,他们曾在广州市里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寻找优质的安化红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

那么,安化红茶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呢?调查之后我发现,它的历史与连载第2期中写到的宜红茶一样。广东商人首先进入该地区,1840年前后,在此之前种植绿茶的茶农转而生产红茶,在1854年成功制作出红茶,并出口到了欧洲。其制作方法来自福建省的武夷山(红茶发源地)。当时,安化红茶(湖红)似乎是与武夷红茶混杂在一起销售的。

资江水上的廊桥

1860年以后,安化红茶通过万里茶路被运往俄罗斯等地,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据说,当时的安化有300多户红茶茶农,其势惊人。不过,进入20世纪后,安化红茶受到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的市场冲击,逐渐走向衰落。尽管如此,在1915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安化红茶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甚至与安徽的祁门红茶一起获得了金奖。在那之后,安化红茶虽然在中国国内与福建的正山小种、祁门红茶并称,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前些天,我再次走访安化。这次我去了一座始建于1902年,由山西商人开办的古老茶工厂。这家茶工厂当时的名字是兴隆茂,现在已更名为安化第一茶厂。第一眼,那古风的建筑就着实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西大门是开业当时存留下来的历史建筑(茶工厂始建于1950年,外形是苏联建筑家设计的罕见的锯齿状)。传言博览会上得奖的红茶就是在这里生产的。在那之后,这个地方被改为茶事试验场,并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1932年任场长的冯绍裘就是其中一员。冯绍裘从海外引进生产红茶的机器,推进了机械化生产。1936年他前往云南,传授红茶的制作方法。据说,这就是今天在中国享有盛誉的云南红茶(滇红)的起源。如果事实如此,那么红茶应该是在福建起源,经湖南安化的传播,再到达云南的。这也许就是中国红茶的正统历史。

 

笼罩在黑茶的光辉下

我想在安化第一茶厂的试饮室喝一喝红茶,然而试饮样品里几乎没有红茶,全是目前流行的黑茶。我问“红茶呢?”,工作人员略带歉意地告诉我:“其实,这家工厂最近被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收购,成为了黑茶的生产基地,所以基本不产红茶了。”这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到意外。

拥有充满历史感的建筑以及悠久的红茶历史,却不能好好利用,太可惜了吧,我不禁脱口而出。于是,当地的茶业相关人员说:“现在安化全都是黑茶。我们主要生产赚钱、迎合市场需求的东西。安化红茶只产一点儿够自己喝就好了”,“安化虽有红茶的光荣历史,但以后要靠黑茶生存下去。”这些话让我深切感受到茶叶的兴衰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

安化第一茶厂仅存的一点儿红茶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第5期 翻译:钱海澎。鸣谢: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对本文也有贡献。)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4)「在福州感受107岁茶界泰斗的制茶热情」

在福州感受107岁茶界泰斗的制茶热情

一般认为,红茶的发源地是福建省的武夷山,因为在福建历史上,迄今为止生产过正山小种、政和工夫等多种红茶。而我一直以为红茶主要是出口到欧洲等地,“中国人不饮红茶”。直到大约15年前,我在上海的一家时尚咖啡厅中,看到一位年轻女性很享受地品味着袋装的立顿红茶,由此意识到中国也迎来了红茶时代。

在福州与张天福先生(中央)和魏社长(左)在一起

生产中国人喜好的红茶

而说起被中国人广泛饮用、并风靡全国的国产红茶,当属由红茶发源地武夷山开发的“金骏眉”。这种红茶只取茶叶细嫩的芽尖,冲泡后茶汤甘甜绵软,符合中国人的喜好,由此成为中国人最初享用红茶的契机。只不过,“金骏眉”价格昂贵,甚至有上万元1斤的高端产品,所以只能成为部分有钱人的饮品。尽管如此,距今100多年前就受到国际好评的湖南湖北等中国各地红茶的复苏,仍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

与此同时,也有的茶厂开始生产全新的红茶。比如,福州专门经营红茶的元泰茶业的社长魏文生,就联合全国20多处茶叶产地,销售各种各样的红茶。同时也致力于挖掘红茶的历史,让红茶文化在中国扎根。因为他觉得“既然红茶的发源地是中国,并且全世界茶叶产量的8成都是红茶,中国人自己不了解红茶就太遗憾了”。

 

要想在全世界普及红茶,从生产层面来看,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即“易于标准化”、“适合调味”、“通过调味更加美味”。然而,在中国茶界,目前还无法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并且,中国人不喜欢在茶叶中添加香料,也不愿去调味。如果是这样,不如生产专门迎合中国人口味的红茶。不知从何时起,这一想法开始在魏社长心中萌生。并且,这也是他的老师,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的夙愿。

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茶叶事业

张老先生生于1910年,如今已是107岁高龄,现居福州。民国时期,张老曾在福建兴建了示范茶厂,在培养了诸多茶业人才的同时,也致力于品种改良和制茶技术的发展。据说,抗日战争开始之前,他还曾到日本和台湾地区考察。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然而在“文革”期间,他被错划为“右派”,事业一度受阻。但即便在那段时期,他仍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研究制茶。

 

上世纪80年代,张老被平反,虽然已经70多岁了,他仍然举办了许多与茶叶有关的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台湾等地也很有名气。他为纪念自己百岁诞辰而出版的《茶叶人生》一书,正是其为茶叶事业倾尽毕生心血的写照。顺便介绍一下,这是一部700页的中文巨著。当看到年纪过百,仍然对制茶保持旺盛热情的张老,我能真切感受到正是由于常年规律饮茶,他老人家才能如此健康硬朗,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从福州市区驱车两个小时左右即到达永泰县。7年前,张老和魏社长在这里兴建了茶厂,开始栽培茶树。当地此前没有种植过茶树,周围也没有民居,土壤和水都没有遭受过污染,环境优越。他们在这里种植了适合生产红茶的各种新品种茶树,正在尝试生产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新型红茶。

种植新品红茶的永泰茶田

在日本荣获最高金奖

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硕果,那就是“金元泰”红茶。该茶味道清爽,比近来市场上的中国红茶甜度低,与传统的中国红茶相比风格迥异。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越来越多茶商的青睐,去年还在日本静冈县举办的世界绿茶大赛中荣获最高金奖,一时间享誉国内外。

然而,张老和魏社长心中理想的红茶,绝不是最高级的红茶,也不是最赚钱的红茶。他们正在研发的是在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中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连的,中国人能够日常饮用的红茶。在当今食品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的中国,能够生产出让百姓放心饮用的红茶至关重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想的红茶也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红茶。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第4期 翻译:钱海澎)

 

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3)「在赤壁一带邂逅米砖茶 」

在赤壁一带邂逅米砖茶

 

虽然上期已经介绍了湖北省的宜红,但是除了宜红之外,我还想介绍一种有趣的红茶。那是我为了研究万里茶道(从中国通往俄罗斯的茶叶丝绸之路)的历史而到访湖北省羊楼洞时,偶然发现的。羊楼洞位于距离《三国志》中最著名的赤壁之战主战场——赤壁市30分钟车程的地方。清末时期,这里的茶叶贸易曾一度兴盛,但最终也难逃衰落的命运。相传150年前,俄罗斯人为了寻得黑茶和红茶,在这里兴建了一座茶厂,我们此次要找的就是这家茶厂的遗址。俄罗斯人曾千里迢迢来这里寻找茶叶让我倍感惊讶。

赵李桥茶厂

被制作成块状的红茶

返程途中,我漫步在羊楼洞的古道上,发现了一种块状的茶叶。上面绘制着火车头的图案,非常有趣。一问才知道,这是用红茶的茶粉压制而成的。据说,当年在这一带,黑茶被制作成便于运输的砖茶,运往现在的蒙古国、西伯利亚、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地。而实际上,同期出口的还有用红茶制成的砖茶——米砖茶。

翻阅羊楼洞的历史可以得知,在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商人曾在此开设巨盛川等茶叶工厂,生产黑砖茶。之后,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从福建出口茶叶的商道,转瞬间,湖南湖北一带的茶叶产地受到瞩目,除了山西茶商之外,广东商人和俄罗斯商人等也纷纷到此,展开了一场茶叶争夺战。由此,羊楼洞的茶叶贸易迎来了鼎盛期。据说,我们所探访的茶厂用的制茶机器,就是当年由俄罗斯商人带过来的,机械化的实现使得茶叶产量倍增。

羊楼洞古道

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的历史

这期间,由于红茶的需求量较大,茶商们也生产了许多红茶用于出口。于是就有了便于运输至俄罗斯的块状红茶——米砖茶。据统计,1888年,米砖茶的出口量超过了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2%。即便到了20世纪初,米砖茶的生产势头依然不减,甚至有记载称,在1915年以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为主题的旧金山世博会上,巨盛川的米砖茶获得了金奖。可见,米砖茶虽然是由红茶粉末压制而成,却依然受到了国际好评。

为什么红茶的块茶不叫红砖茶,而叫米砖茶呢?据说是因为红茶粉形似米粒,但也无从考证。将这种红茶粉末压制而成的紧压茶,因为颜色发黑,难以和黑茶区分,但冲泡之后就会回归红茶的本色。米砖茶有很多品牌,例如牌楼牌、凤凰牌、火车头牌等,都是根据茶面图案而得名,宛如工艺品一般精美。

 

赴俄罗斯探寻火车头牌米砖茶的身世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米砖茶为何会绘制火车头的图案?据说这和20世纪初西伯利亚铁路的开通有关。实际上,早在1918年粤汉铁路、京汉铁路开通之际,赵李桥镇就修建了火车站。位置就在今天生产米砖茶的赵李桥茶厂旁边。所以,火车头图案会勾起人们的乡愁。赵李桥茶厂原本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将附近的茶厂整合而成的国营工厂,但进入本世纪之后,实现了民营化,现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厂。

然而,随着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红茶的出口也几经波折,抗日战争时期,羊楼洞遭受了日军的轰炸被占领。之后又经历了中苏交恶的冷战期。当时,绘有火车头图案的米砖茶到底出口了多少?为了了解那段历史,去年,我到访了莫斯科。问及如今在莫斯科做茶叶生意的中国商人,但其对于那段历史不甚了了。可见,漫长的冷战时期宛若一堵墙横亘在中苏之间。

这次行程,我只买到了出口至俄罗斯的2008年产米砖茶。这种茶好像是由湖北、湖南、云南等地的茶叶混合制成的。今天的俄罗斯人已经广泛饮用红茶,但主要是斯里兰卡或者肯尼亚产的袋装红茶。价格昂贵的中国红茶成为部分资深茶叶爱好者的专享。据说在将云南和福建等地产的一级茶叶调配而成的米砖茶中,有交易价格高达10万元级别的名贵品种,还有茶商特意从中国来到俄罗斯收购这些陈年红茶。可见,如今米砖茶反倒是在原产地中国越来越有市场。

火车头牌米砖茶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3期 翻译:钱海澎)